• 06月02日 星期日

再读《余秋雨散文》,我想到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读现代散文,唯有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曾让我手不释卷,一口气读了好长时间,而且是读完了他所有的作品,如《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他的散文曾经多年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新加坡等华人书籍畅销榜排第一名。现代作家,好像还没有谁的书如此畅销过。

再读《余秋雨散文》,就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书里更有人间百态,有爱恨情仇让人们去品味,去欣赏,从中获得心灵的升华。

再读《余秋雨散文》,我想到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结合。将历史写的活灵活现,把文化述的铿锵有力,引起我们反思。正如《文化苦旅》一书中,不仅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升华了中华各地域文化的精髓,也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充分的解释。中华文化的美好风光让读者们一览无余,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价值和已逝文化的悲凉。不仅如此,《文化苦旅》也同样对中华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文豪也具有独特的见解。在黄州突围一篇,便十分详尽地从内因外因中讲解苏东坡被贬的原因,余秋雨还十分幽默地写道:“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部成了罪孽的化身。”深刻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现象。

再读《余秋雨散文》,我想到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有人总结出余秋雨散文的十八种贡献 1、打破了八十年代末期中国小散文无病呻吟、泛滥成灾的混乱局面。 2、突破了记游散文即景抒情的框框,摈弃游记的照相功能,走向一个理性探索的新高度。 3、推动了广大读者对人文景观的深入思考和对历史文化的进一步关照。 4、构造了当代散文创作感性与理性的桥梁、审智与审美的彩虹。 5、捣碎书斋文学,建立行为艺术,使散文创作走向更广阔、更久远的天地。 6、实现了学者型与市场型的紧密结合,更新了学以致用的现代主义观念。 7、当代戏剧研究的拓荒者和耕耘者。 8、高等教育专家,中国戏剧教育的成功实践者。 9、辞官不就,超尘拔俗,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10、游走于边缘艺术之钢丝的勇敢探险者。 11、口才与文才俱佳,感性与理性交融,复合型文化人的典型的表率。 12、第三只眼睛看文革,剥开历史和小丑的真面具,“我不是好人谁是好人”的好人 13、广泛掀动文化活动,策划文化产业策划,中国文化大使,中华文明思想者和建设者。 14、突破传统文人形象,充分运用现代传媒,走上电视和网络的文化哥白尼。(有人偏把传播说是做作。为何不说孔子当年到处讲学也是做作,卖弄呢?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世界大了什么小人都有) 15、突破历代才子佳人的痴心女子负心汉形象,展示当代文人学者的爱情示范者。 16、优雅开骂,从容辩驳,当代文坛反批评第一人。(第二个鲁迅) 17、蒸不烂,煮不熟,槌不扁,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碗豆,背“我一个也不放过”的宽容论者。 18、绝然封笔,激流勇退,在泥沙俱下的浪潮中个性超然的入世出世者。

再读《余秋雨散文》,我想到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可是,面对如此优秀的一位散文大作家,前些年,竟有一批文人对他进行抹黑,攻击,甚至侮辱。直是让人气愤。难道文人必然相轻吗?难道木秀于林,风一定摧之吗?

余秋雨还在十几年前,他的散文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借我一生》等等作品,相继出版,特别是《文化苦旅》的面世,更是令他一时成为了中国当代最知名的作家,那是好评如潮,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有一批人跳了出来开始抨击这部作品,甚至以批余秋雨而感到自豪,从而也令这部作品,被很多人认为是一部二流的作品。大家对于余秋雨评价最多的就是认为他虚伪,抛弃前妻,还有就是写过大字报……还鸡蛋里挑骨头,找出书中所谓的硬伤。竟有人专门批余秋雨而出了一本书《石破天惊逗秋雨》。

再读《余秋雨散文》,我想到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我个人觉得无论是《文化苦旅》,还是《山居笔记》等作品,都是当代难得的一流佳作,余秋雨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他对于历史的思考,那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一部好的作品,至少是要有这样的一个品质,无疑他的很多作品,都写得很深刻,同时他也开创了大散文时代,在他之前还真没有人像他那样写散文。

所以很多人对于余秋雨的评价,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嫉妒,应当说他的很多作品,还是非常值得一读,从他的那些作品中,不仅可以感受到散文所独有的魅力,使得人们可以从中学会更多的东西,也能够明白更多的道理,仅仅是这些便足以说明他的伟大。

希望我们大家,能尊重人才,传承优秀文化。也希望在我们的国家里,文人不再相轻,文坛百花齐放。

(喜欢请点击关注或转发哟)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潮籍作家蓉子购买240箱物资捐给中国:让子孙不忘来处

下一篇新闻

散文:封航久困洛杉矶,故乡一别已冬夏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