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12日 星期四

三月杜鹃花语:战火纷飞下永不凋零的和平期盼

金黄粉白的报春花与云端垂柳交织出春意,当人们沉醉于山野杜鹃花海时,那些缀满战火伤痕的土地正经历怎样的春寒?范成大笔下“日日踏春浑坐痴”的江南胜景,在硝烟侵染下已显出别样意蕴。

长江岸边新栽的杜鹃含苞待放,令人想起上世纪四十年代传唱的民谣。歌曲中农家少女采撷山花等待战士归来的深情,与当下乌克兰母亲在防空洞哺乳的画面奇妙地重叠——两个时空相隔却同样饱受战火摧残的图景,让无言的花朵成了最沉重的历史见证者。

高山峡谷间蔓延的杜鹃丛,恰似熔岩流淌的赤焰。这种被古人称作“显现吉祥”的花卉,在遭受轰炸的黎巴嫩村里却成了血色现实:逊尼派长老修着长须的老者怀抱着孙辈连夜逃亡时,衣襟上滴落的何止是晨露?巴尔干半岛地下掩体里,母亲用身体为新生儿构建人墙的姿势,与那支山歌里“将花开插入对方胸前”的誓言形成了刺眼对照。

战火中的生命如同被掐断的杜鹃枝条——2023年乌克兰顿巴斯地区平均每5分钟就有新坟隆起,加沙地带每日诞生150个孤儿。这让人想起汉武帝屯田戍边时的叹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当代战火中,何来飞将军横戈马上?

从唐代边塞诗到现代战争报道,杜鹃花始终在硝烟里绽放。当约旦河西岸的少女将山花别在兄长军装上,当基辅母亲用花瓣拼成“愿弹着和平来临”的诗句,那些跨越时空的苦涩期待,终将凝结成人类最深沉的祈愿:求杜鹃年年胜放,求枪声永不响起。

上一篇新闻

美国削减全球生态援助冲击亚洲物种保护:资金缺口加剧、跨区域合作提速?

下一篇新闻

细雨润心田:春日诗篇诠释时光与希望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