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1日 星期五

《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专题研讨会在泰国格乐大学举行

(12月3日泰国曼谷讯)泰国格乐大学、泰国-中国国际学校和中国北京语言大学12月3日在泰国格乐大学国际学术会议中心举行“中国-东盟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思考与发展”主题研讨会”,线上线下会议使用泰语、中文、英语同步进行,3000多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高校师生代表参加会议,互联网线上关注会议人数过百万。围绕“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交流”话题,泰国和中国、俄罗斯、英国、新加坡等国科学家、教育家和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代表积极为建设中国――东盟国家以至“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

本次会议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刘利民会长、泰王国驻华大使馆阿塔育・习萨目大使、“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长、贵阳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等各界领导致辞或发来贺电。

来自泰国和中国、俄罗斯、英国、新加坡等多个高校和学术机构的科学家、教育家和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代表作学术报告或踊跃发言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泰国格乐大学名誉校长、国际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郭烈锦院士在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植根基础,交叉融通,为培养原创与综合集成性国际创新创业人才而努力---未来国际教育发展的道路与目标》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全球化趋势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基本趋势和核心主线。因应新冠疫情传播与防控形式的演变,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的趋势也正在发生转变。中国与东盟各国间应深化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促进国际合作办学倡导在地国际化;借助网络平台以及智能技术改变教学形式,创新开展国际活动,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文交流。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精英人才培养,回归教育的本源,打造新时代国际人才培养高地;打破科学的学科割据,实现学科联合,促进领域交叉,深度融合构建“学科交叉共同体”,孕育新的学科创新增长点;开放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促进全球强劲复苏。

泰国格乐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的主旨报告,简约阐述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机制及实现途径的学术论见,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理论基础及中国特色,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正确的战略路径选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抉择。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选择应坚持科技、制度创新,协调全域性全要素生产潜能发展,坚持绿色现代化发展道路,坚持科学、教育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定力所在、根本所在。

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学者伊萨耶娃・尤利娅・奥列格夫娜(Юлия Олеговна Исаева)抒发了关于“产教融合是未来数字人才教育培养新模式”的观点,与会者深表赞同,富有启迪。她讲到,随着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数字经济已经在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就业市场对于具备数字化技能的人才需求也呈现井喷态势。就业市场所需要的数字人才,绝不仅仅限于狭义上IT对口专业的理论技术人才,而是需要能够使用数据进行决策,熟练掌握数字化工具进行工作,在业务侧和技术侧都能发挥作用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些综合性数字化能力的培养,就要依靠高校为学生营造项目实训环境,引入数据决策思维的培养。但高校教师普遍缺乏数字产业以及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实体实践经验,这就需要相关企业积极入局,通过产学研合作形式,共同推进相关教学改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联系中心主任、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京数字科普协会副理事长鲍泓教授的主旨发言通过分析疫情和疫情后世界正在形成的新格局,以及正在被历史加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趋势;梳理了疫情加速了社会数字化转型以及疫情带来的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他认为,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作出的重要部署,这些变化或变革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提出关于数字经济时代的新一代的就业和创业者要如何把握属于自己的机会,包括在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人民大众不同人群对数字化生活的适应,填补数字鸿沟、教育更加公平、变革更加深刻的路径。

上饶师范学院副校长王玉教分享题为《高站位、厚基础、强精神主动开展中国―东盟合作数字“一带一路”产学研合作》的报告,指出“开展中国-东盟产学研用合作意义重大”,并分享了上饶师范学院及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的江西探索,同时呼吁“我们着力做好中国东盟产学研合作”。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南昌)是由教育部发起,开启了各国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在江西共同谱写的协同创新谋发展、开放合作促共赢的新篇章。

科学思想史专家、中华文化讲座教授丁德科做了题为“科学素质与创新学习”的学术报告。报告中指出,防控疫情使得网课(视频课)、网会(视频会议)、网叙(视频见叙)成为常态。诸如此类“网络行为”――“慕行”促进人们交流行为变革,呼唤科学素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及应用综合能力。科学素质作用于创新学习。科学史的启示人们,科学素质需要学成、养成与促成。首先要“学成”,学习科学知识,并且学习科学精神、思想、方法,形成良好修养与知识能力格局;其次要“养成”,加强学术探究历炼,在学术探究历练中格物致知;是必须“促成”,人人都应积极参与、融入并自觉营造有组织的学习工作生活氛围。

新加坡南洋管理学院教学院长 Wilson Ang Seng Yi分享了《后疫情时代新加坡与中国-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报告。哈尔滨理工大学刘毅教授分享了主题为《黑龙江省高中国际化发展模式经验分享》的报告,从黑龙江省高中国际班开创的背景、高中合作办学模式、国际化的学生出路特色等做了精彩的介绍。萍乡学院副校长吴代赦教授分享了题为《“从创意―作业―作品―产品―商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造性转化与传播》的学术报告。哈尔滨剑桥学院校长张福利教授作了题为《全球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衍变》的学术报告。格乐大学教师苏加福分享了题为《论学生自我学习驱动力的激发》的报告。

本次会议线下会场在泰国格乐大学校国际学术会议中心,泰国和中国、新加坡、老挝、柬埔寨等高校师生通过线上视频会议的方式积极参会和关注。线上线下参会者普遍认为:中国、东盟以至“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有关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应重视并多途径务实做好交流合作,以利教育资源互鉴联通、促进人才培养,为教育交流以及文化经济交流合作打基础、促联通、为共赢。召开这样的会议,实在、生动、富有成效,能够为中国――东盟以至“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教育交流合作及咨询参考,会议的圆满成功将引起更为广泛关注和务实促进,产生现实作用和长远影响。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男子为十块钱怒扯按摩女领班头发,威胁:回中国赚钱去

下一篇新闻

当年日本超级战舰伙食超今天五星级酒店,吃一顿放在今天至少上千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