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王室折断白杖!香港回归25年法律竟仍拜伊丽莎白二世为女王陛下
文︱郑敢言
英女王国葬仪式尾声时,宫务大臣折断白杖并放于灵柩之上,象征伊丽莎白二世的时代画上句号。这次国葬既是女王的葬礼,也是大英帝国的一场葬礼。在伊丽莎白生命的最后六年里,英国首相换了四个,政治动荡由此可见一斑。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标志著大英帝国从世界舞台的主角退居次要位置,而目睹这一切的伊丽莎白二世对此深感无奈,她虽努力减缓家道败落的速度,但无可奈何花落去。
“折断白杖”有点中国成语“铩羽而归”、“黯然出局”的味道。无论如何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里共50个国家,脱离殖民地独立。二十世纪大英帝国历史中,有四个特别重大的转折:南非联邦于一九一○年独立建国,几乎不再受伦敦操控;爱尔兰于一八○四年并入大英帝国,后于一九二一年成立爱尔兰自由邦;一九四七年英国结束了对印度的统治;大约在一九六○年至一九六三年间,非洲诸多重要的殖民地独立。连印度在内,帝国大半部分业已陷落;一夜之间,大英王冠下减少了三亿八千八百万子民。随后锡兰与缅甸也于一九四八年独立,从亚丁湾至新加坡辽阔的空间中,大英帝国不再是战略上的重要存在。拥有庞大军队的印度不再是将英国的力量投射至中亚、东非与远东的基地。帝国丧失了地缘政治上的连贯性。尽管英国依旧是最重要的殖民主人,但已不再是那个空前绝后的欧亚二元帝国,自十九世纪起就于亚洲一枝独秀,得意爱惜著自身辉煌的霸权。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019年8月13日发表文章称,世界很多地方仍在吞食当年大英帝国留下的“恶果”,香港民众和克什米尔本地人就在为英国留下的烂摊子买单。文章说:“曾有一段时间,大英帝国的太阳永不落山。但殖民主义的肮脏遗产在亚洲依然存在,香港和克什米尔发生的两场看似截然不同的危机有著相同的遗产。”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9月8日逝世后,连日以来大批港人在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外大排长龙,向女皇表达最后敬意。香港建制派传媒则发表评论文章,批评香港部分人抱有根深蒂固的“恋殖心态”,是因为“去殖化”工程存在漏洞,建议必须纠正。
香港《大公报》9月13日发表评论文章,声称向英女皇致哀的只是少部分港人,不能代表香港社会主流。文章又批评“反中乱港分子”以及“反华媒体”大做文章,编造港人“对殖民统治时期的美好回忆”,以此攻击《港区国安法》实施后的香港新局面,是为“殖民统治”洗白、抹黑“爱国者治港”。
香港特区的法律中存在保留“女皇陛下”至今,可想而之香港特区受殖民化之影响、之毒害有多严重。这也从一个层面解释了为什么现在的香港特区有那么多的恋殖者,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港人有如此严重的恋殖心态。
英王室已折断白杖,“铩羽而归”、“黯然出局”,英女王已入土为安,可是香港的法律条文仍保留浓厚的殖民地尾巴,就在英女王举行国葬当日,香港立法会议员、律师陈曼琪去信律政司司长林定国、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卫,要求港府加快对本地法律“去殖民化”。香港必须尽快将本地法律内的“女皇陛下”及“国务大臣”等殖民地字眼删除。陈曼琪还要求本届政府须就此推出具体时间表、路线图,并定期向立法会司法及法律事务委员会和社会大众汇报,让“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香港回归已25年,甚至英女王已寿终正寝,香港还未有法律上的修改计划及时间表,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