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03日 星期一

试营业半年喜提2亿美元融资 “成长最快独角兽” luckin coffee为什么这么火?

就像有些明星自带流量体质,不管干啥都能上热搜一样;有些品牌也是自带网红属性,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行业、媒体、创业圈、投资界的心。

我曾经在今年5月写过的luckin coffee “小蓝杯” luckin coffee 这波操作太可怕!(点击链接即可回顾文章)就是这样自带网红属性的品牌。

试营业半年喜提2亿美元融资 “成长最快独角兽” luckin coffee为什么这么火?

5月8日,瑞幸咖啡面对公众召开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发布会。6月12日有媒体传闻,“小蓝杯”已经敲定2亿美元融资,估值或超10亿美元。彼时,面对大规模的打听与求证,luckin coffee市场部负责人不置可否,并未正面回应。

如今靴子落地,面纱揭开——今天,luckin coffee官方宣布: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已完成A轮2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10亿美元。大钲资本、愉悦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君联资本四家机构参与了本次投资。

试营业半年喜提2亿美元融资 “成长最快独角兽” luckin coffee为什么这么火?试营业半年喜提2亿美元融资 “成长最快独角兽” luckin coffee为什么这么火?试营业半年喜提2亿美元融资 “成长最快独角兽” luckin coffee为什么这么火?

朋友圈里各行业的伙伴都在纷纷晒出自己对luckin coffee的支持

创投圈普遍认为,“创办时间相对较短、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新创业公司”可以被称之为“独角兽公司”。luckin coffee从2018年元旦试营业至今,不过半年时间估值便超过10亿美金,可谓当今中国资本市场上“成长最快独角兽”。

虽然我所在的机构并未参与luckin coffee的投资,但身在投资圈,对luckin coffee的融资信息、段子、细节,听得也不是一星半点——

汤唯、张震的广告海报刚铺满国贸、望京、中关村的写字楼时,投资人的微信群里就在频繁交流:“有人认识luckin的人吗?能约来聊一聊吗?”“上周我辗转联系上了,人家自带10亿人民币教育市场,说是要先练内功再融资。”“看来是不差钱。”

试营业半年喜提2亿美元融资 “成长最快独角兽” luckin coffee为什么这么火?

就连5月份在luckin coffee发布会上偶遇投资界的朋友,听到的都是IDG的同行苦笑:“抢不进去呀!没份额!”前不久有预先听到风声的朋友恭喜愉悦资本的同行:“还是你们厉害,又投中一只‘准独角兽’!”

众所周知今年是资本市场“钱荒”的一年,机构缺钱出手谨慎,创业团队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创投圈的主流。上个月我见到一个相熟的FA(财务顾问),问起她手上带的几个case的情况,她苦笑了一声:“三个里只有一个融到钱了,估值几乎腰斩。”可是在luckin这里,我们却感到“融资”对他们而言似乎不是难事,投资人排着队约见创始团队,多家投资机构争抢份额。

试营业半年喜提2亿美元融资 “成长最快独角兽” luckin coffee为什么这么火?

这究竟是为什么?

“小蓝杯”何以这么抢手?

⬇ ⬇ ⬇

1. 大消费和新零售领域具有较强“确定性”,头部团队成为投资人争抢标的。

先来看看大环境。今年资管新规出台以后,一级市场募资难的情况随之而来。易凯资本CEO王冉判断,今年下半年流入一级市场的资金将出现“断崖式下跌”,“募资越来越难,GP(一般合伙人,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通常意义上接触的那种“投资人”)们势必开始珍惜子弹。”

“珍惜子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投资人们开始放弃以前出手过的那种玩概念、图新鲜、需要大量烧钱却没有收入的项目,开始转投具有较强确定性、从最一开始就有确定且相对稳定收入的项目。

显而易见,大消费和新零售,成为了其中不错的标的。在以前,开一家“线下家居体验店”,或者开几个连锁女装品牌店,被认为是“不够性感”的生意。如今形势变了,这被投资人们看作是“算得过账”、“至少有收入”的项目。基于这种判断,以luckin coffee为代表的“大消费”、“新零售”领域里的头部团队,自然会成为投资人争抢的对象。

2. 咖啡品类本身市场广阔,成长空间极被看好。

在“大消费”这个领域里,也不是什么品类都值得立刻出手的。之前有个做抹茶食品的团队,产品本身口碑不错,我们跟踪调研了一段时间,发现虽然产品调性好、口味佳,但“抹茶”这个市场,现阶段看还有点过于细分了。我们也看过“手账”这个新兴的品类,一了解数据,现阶段知道何谓“手账”的人都还很少,更别提高频消费这玩意了。所以,至少目前风口还没来。

相比之下,“咖啡”就是个特别突出的类目了。伦敦国际咖啡组织的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咖啡市场消费约为700亿元,到2025年之前有望突破万亿规模。国际投行高盛的研判则表明,中国“千禧一代”对咖啡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

回顾我自己的消费习惯、消费场景这一路走来的变化,确实契合了这种趋势。

2014年以前,“喝咖啡”对我和身边的朋友们来说,还是个颇有仪式感的事情。那时候我们要精选美美的咖啡馆,喝次咖啡恨不得大量拍照发朋友圈。我有个文艺女青年朋友,每次跟文艺圈朋友约见面都会说:“下次咱们约个咖啡。”看起来,似乎“喝咖啡”还是一天的生活中值得特别一书的事情。我认真地回想了一下,那时候,我喝咖啡的频率大概是一周一杯。

试营业半年喜提2亿美元融资 “成长最快独角兽” luckin coffee为什么这么火?

2014-2015年,“精酿啤酒”和“手冲咖啡”成为消费升级第一波风口的宠儿。那时候我每周大概刻意去喝三四次咖啡。为什么用“刻意”形容呢?因为我会满四九城地踅摸,找到那些有小众豆子、牛逼机器、厉害技师的咖啡馆打卡体验。

2016年我入职了娱乐工场这家投资机构。上班第一周我就发现,办公室里有两位男同事,他们每天到办公室里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个跑腿订单,点一杯星巴克咖啡,让外卖小哥从一街之隔的星巴克悠唐购物中心店送过来。起初我还问他们:“你们不喝水吗?每天只喝咖啡?”没过几个月,就被他俩同化到每天一杯咖啡了。

从“每周一杯”到“每周三杯”再到“每天一杯”,这个消费频次的增长曲线,和中国咖啡行业的消费大趋势是基本吻合的。“咖啡”这个品类,市场足够大,增长足够快。不管你是手冲的、还是喝胶囊的、喝速溶的,但对“咖啡”都不陌生。上周我还做了一个有趣的小调查,到15家公司前台数了数代收的快递(外卖)都是什么品类,最终回收的249份有效问卷中,咖啡占比高达68份,稳居人气榜首。有位受访者说得好:“你可以不爱喝咖啡,但你拒绝不了咖啡文化。”

试营业半年喜提2亿美元融资 “成长最快独角兽” luckin coffee为什么这么火?

如今咖啡也成了办公室文化的一部分

在“大消费”的赛道上选择“咖啡”这个品类,成为一则简单清晰的投资逻辑。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我都不记得自己看过多少个跟“咖啡”有关的创业项目了:校园咖啡车、无人咖啡机、新零售品牌咖啡、家用咖啡机、咖啡供应链、咖啡测评自媒体……这个产业的上下游,都有很多可以“玩”的机会。

3. “小蓝杯”是真正理解“新零售”的产品和品牌。

2016年10月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马云在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很快,这个概念就风靡一时,成为媒体、创投圈、政府的高频词汇。但是,到底什么是“新零售”?各类打着“新零售”旗号融资的创业公司们,真的都理解“新零售”真正的奥义吗?

试营业半年喜提2亿美元融资 “成长最快独角兽” luckin coffee为什么这么火?

最典型的例证是——我看过的许多O2O类项目,迅速把BP里所有的“O2O”替换为了“新零售”,却在面对投资人的详谈时对此表现得一问三不知,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而luckin coffee创始人钱治亚和她的团队,在我看来是真的理解“新零售”的内涵,并准确找到了合适的打法。

今年6月,吴晓波在“新零售到底新在哪”的主题分享上曾说,“新零售”的“新”,表现在“人”、“货”、“场”、“时”四个方面。

试营业半年喜提2亿美元融资 “成长最快独角兽” luckin coffee为什么这么火?

吴晓波在“新零售到底新在哪”上的演讲

所谓“人”,就是当下中国2.5亿的新中产人群。但是他们的“新”,跟年龄没有关系,跟消费习惯相关。这部分人群会为技术、设计、服务和体验买单。

所谓“货”,需要实现“四化”:“人格化”、“小众化”、“娱乐化”、“本土化”。

所谓“场”,就是“场景”,它完成了“从购物到体验”的进化。

所谓“时”,就是线上和线下的打通、空间与服务的融通,重新定义了时间和空间。时间被重新想象,空间的利用率被无限拉大。最典型的例子是“盒马鲜生”,它重新定义了“3公里、半小时”——现在你可以在盒马App上下个单,半小时之内,就会有3公里以内门店配送过来的小龙虾,成为你的世界杯佐餐神物了。

我不知道luckin coffee创始团队成员有没有和吴晓波深入沟通,却发现他们的很多做法其实都暗合了吴晓波“人”、“货”、“场”、“时”的定义,其方法论几乎可以像套公式一样的代入。

比如我感触最大的是这个“场”和“时”。喝一杯咖啡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典型的场景是怎样的?

在以前我的定义里,这个场景是在以星巴克、漫咖啡为代表的咖啡馆里,所付出的时间等于“前台点餐等候10分钟”+“座位消费15-20分钟”。如果是跟人谈事的场景,后一个时间还会被无限拉长,我最多曾在一家咖啡馆呆过5个小时。

试营业半年喜提2亿美元融资 “成长最快独角兽” luckin coffee为什么这么火?

2017年中国咖啡馆生存状况数据报告

但现在这个时间我很难直接用一个明确的数字来形容,因为消费的场景和方式变得更丰富了——

传统的星巴克式门店消费,当然也是喝“小蓝杯”的一种选择;

上班路上提前点一杯,抵达公司楼下自取,等候时间几乎为零,也是一种场景;

下午工作犯困时打开手机App信手下个单,大约十五分钟左右外卖小哥飞驰送来,则是另一种模式……

试营业半年喜提2亿美元融资 “成长最快独角兽” luckin coffee为什么这么火?

营业半年的luckin coffee成为星巴克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这就是luckin coffee所倡导的“无限场景(Any Moment)”品牌战略,通过旗舰店、悠享店、快取店、外卖厨房店等差异化的门店布局,以及线上和线下,堂食、自提和外送订单新零售模式,实现了用户对各个消费场景的全方位覆盖,让时间和空间有了更多的可能,甚至让消费者有了更丰富的玩法。

试营业半年喜提2亿美元融资 “成长最快独角兽” luckin coffee为什么这么火?

luckin coffee的差异化门店又何尝不是一种门店升级?

比如我,还可以外送的luckin coffee变成了自己的“社交货币”。以前遇上朋友帮忙,我会发个红包表示感谢,现在直接变成了“那我请你喝咖啡”,然后在自己手机下个订单,立刻把带着谢意的咖啡即时送到。

甚至,我可以将luckin coffee手机APP咖啡钱包里的咖啡券,发到一些微信群里让好友抢,咖啡红包的玩法与就现金红包一样好玩、有趣。

试营业半年喜提2亿美元融资 “成长最快独角兽” luckin coffee为什么这么火?试营业半年喜提2亿美元融资 “成长最快独角兽” luckin coffee为什么这么火?

我用于表达谢意、歉意,送给不同朋友的咖啡

如果没有luckin coffee在消费场景上的创新,这种风雅、方便而无害的“社交货币”在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我说,“小蓝杯”是真正理解“新零售”的产品和品牌。就像当年在考场上,那些真正吃透考点的“好学生”总会获得最好的卷面回报一样,luckin coffee获得资本市场的追捧,也就不足为奇。

当然,投资说到底也是要看人的,luckin coffee这支团队执行力一流、特别能打,这已经是业界的共识。5月份我的那篇文章曾经回顾过他们的扩张速度,这里不再赘述。

试营业半年喜提2亿美元融资 “成长最快独角兽” luckin coffee为什么这么火?

就像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所说的那样:“瑞幸咖啡营业半年即获得A轮巨额融资,成长为独角兽公司,这得益于中国消费升级、咖啡行业爆发、团队管理经验丰富的三重红利叠加。”

本轮luckin coffee拿到巨额融资以后

要做些什么?

⬇⬇⬇

在我看来,2亿美元虽然多,也要好钢用在刀刃上。以下几件事是必须要做的:

一是持续扩张,把城市覆盖和店面密度增加上来;

二是优化供应链,进一步提升口味和品质(毕竟“口味”这个东西见仁见智,也有用户表示希望“小蓝杯”的口感能够继续提升);

三是研发新品,增加SKU(最近看到新上线的产品“黑金气泡美式”,有次门店自提试了一下,口味非常不错),并迭代已有产品和品类;

第四也是我特别想说的一点,就是进一步发挥IP和社群的力量,既然有了“Any Moment”的概念,那么是不是可以有“coffee+”或者“luckin+”的概念?像上周我做的调研里,把luckin coffee和每周一花的互联网鲜花品牌摆在一起拍照,就有很多网友留言说,他们办公室里也是这样的搭配组合!“小蓝杯”现在已经有了它的粉丝,其实它是可以和许多场景、许多品类、许多生活方式跨界融合的,这样一来,想象空间的边界又被极大拓展了。

最后,还是要恭喜“小蓝杯”这只新晋独角兽了!咖啡优雅,动物凶猛,坐等看你更多的好戏在后头!

上一篇新闻

青建国际(01240)36.4亿港元投标购得新加坡“Goodluck Garden”项目

下一篇新闻

亚太业余锦标赛新加坡庆十周年 高尔夫球小将的明星赛事将开打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