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14日 星期五

全球炼化变局

全球炼化行业的地域格局正在悄然生变,国际石油巨头纷纷从炼化领域转移阵地,而中国企业却在持续加码。

2020年下半年,荷兰皇家壳牌(Shell)先后宣布削减或关停三家炼厂的炼油能力。11月初,在未能觅得买家之后,壳牌宣布关闭旗下美国最大炼厂Convent炼厂。这座炼厂日产能24万桶,是2020年全球关停炼厂中规模最大的一家,并且具有将多种原油转化为高价值燃料的技术,仍被壳牌“狠心砍掉”。

壳牌在能源转型路上动作果决,2020年目标削减40%的油气业务,以实现其2050年的净零排放目标。剥离或出售部分炼油产业,是壳牌炼厂业务重组的必然选择。其将现有的14个炼厂缩减为6个综合能源和化工园区,包括生物燃料、沥青等特种产品。除了美国Convent炼厂,壳牌还永久关闭了在菲律宾日产11万桶的Tabangao炼厂,将该厂转型为进口码头,同时将旗下新加坡Pulau Bukom炼厂日产50万桶的原油加工能力削减一半。

壳牌并非孤例,另两家欧洲石油巨头——英国石油公司(BP)和道达尔(Total)也宣布了各自的炼化产能削减措施。据能源资讯公司IHS Markit统计,2020年全球共有12家炼厂宣布关闭或削减产能,还有6家炼厂计划关闭,这18家炼厂日产能合计210万桶。在12家确认关闭的产能中,美国占了一半,合计关闭约70万桶日产能,占其炼油总产能近4%。这也是美国近十年来炼能的最大降幅。

与上述国际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炼化企业正在跑马圈地,扩建产能。2020年10月,山东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裕龙岛工程开工,计划年产2000万吨,预计2022年投产;11月,浙江石化二期年产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合计产能由2000万吨增至4000万吨。

另外,中国最大的炼油央企中石化集团,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投资1700亿元,欲在国内沿海各大石化基地扩大布局。中石化计划投入1000亿元打造福建石化产业基地;还同天津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700亿元的重点项目,包括天津石化南港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等项目,建设天津南港石化产业基地;此外,中石化中科炼化在2020年6月一期年产1000万吨项目投产半年后,12月又公布了二期新增年产1500万吨项目,欲尽快落地建设。

另一石油央企中石油集团也不甘落后,其旗下广东石化年产2000万吨炼油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在建设中,2018年启动建设,预计2022年投产。

中石化经研院2020年12月报告预测,“十四五”期间,中国炼油产能将达到10亿吨/年,有望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炼油国,期间全球新增炼能的40%—50%将集中在中国。但是,成品油产能过剩,炼化产品同质化、行业平均利用率偏低等问题,加之急剧膨胀的炼能带来的低碳转型压力,都将是中国逆向操作所需要面对的现实挑战。

海外炼厂关停潮

石油需求骤减挤压了炼油业的利润率,助推着大西洋两侧的炼厂关停潮。

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石油综合毛利降至近20年最低,每桶仅1.4美元,较2019年的3.7美元降低了62%。到2025年,炼油利润率预计回升至每桶2美元—3美元,仍比新冠疫情前的预测低20%。

另据欧佩克(OPEC)2021年1月评估,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下降9.78%至9001万桶/日;但欧美石油需求降幅大于平均值,其中欧洲石油需求下降13.68%至1230万桶/日,美国石油需求下降10.73%至1862万桶/日;中国石油需求降幅最小,预计下降3.31%至1289万桶/日。

IHS Markit下游资讯高级总监刘海全表示,尽管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在2035年左右达峰,但欧美地区早在2005年左右就已达峰。中国石化联合会市场部主任祝昉认为,油品消费需求与汽车保有量密切相关,欧美发达国家汽车保有量已趋恒定,且有新能源车替代,难以出现大幅消费增长。

2005年,美国石油需求达到2080万桶/日峰值后,到2012年下降了11%,交通运输需求减少是石油需求趋降的最大因素,占比41%。但2014年国际油价暴跌后,美国交通燃料需求抬头,2018年回升到2000万桶/日以上。刘海全认为,美国石油需求回升,主要原因是其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不发达,私家车消费对油价更为敏感,低油价时期汽车消费增加。“但长期来看,美国石油需求仍处于下降通道中。”他说。

欧洲(西欧)石油需求在2006年达到1525万桶/日的峰值后,2015年至2017年曾出现小幅回升,但以欧洲2019年1341万桶/日的需求量来看,仍较峰值下降了12%。刘海全解释,2014年低油价对欧洲需求回升同样产生了影响,但从政府角度来看,欧洲对燃油汽车的消费控制更加严格,所以相较美国而言,反弹幅度不高。

2020年欧美石油需求下滑更为显著,欧洲、美国各下滑了13.68%和10.73%。同时,欧美地区的化工品需求也已停滞。据行业机构披露,去年欧美化学品产量都同比下降了4至5个百分点。

此轮关停潮中的欧美炼厂大多资产老旧、能耗较高,已不能适应竞争需求。据IHS Markit统计,在2020年全球关闭和计划关闭的18家炼厂中,16家在日产20万桶以下,整体规模较小,加上行业利润下行,在疫情中受到较大冲击。

据信达证券统计,占美国炼厂产能最大份额的墨西哥湾地区,总加工量自2020年9月末以来在720万—740万桶/日之间,较五年平均水平低了15%—17%。

欧洲的清洁能源转型进程则处于全球前沿,疫情前大部分炼厂已苦苦挣扎,不断寻求出售,但达成交易寥寥。壳牌2016年就想出售丹麦和德国的炼厂,最终找不到接盘者。壳牌首席财务官2019年10月还说没有关闭任何炼厂的计划,但一年后就不得不关闭美国Convent炼厂。埃克森美孚2019年曾寻求出售位于挪威的Slagen炼厂,也未能如愿。

为保证当地就业和税收,将炼厂改造为进口码头或生物燃料工厂成了主要转型方式。BP于2020年10月底宣布关停其在澳大利亚产能15万桶/日的最大炼厂Kwinana,将后者转型为进口码头;道达尔9月则计划将旗下法国10万桶/日的Grandpuits炼厂,改为生物燃料工厂。

生物燃料工厂体量通常较小,如Grandpuits炼厂改造后,生物燃料日产能不到1万桶。刘海全认为,这种转型意味着炼能的完全削减。

中国化工需求旺盛

中国大型一体化炼厂正在逐步取代部分欧美落后装置,这使得欧美单体规模小、竞争力差的炼厂被逼关停。中石化经研院预测,未来几年,欧洲炼厂中10%的高成本产能面临淘汰;北美和欧洲合计炼油能力占全球比重将由2020年的35.2%降至2025年的33.8%。

中国炼油行业保持着强盛的发展势头。一方面,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经济活动重启较早,下游石油需求恢复迅速;另一方面,中国成品油需求还存在上行空间,其中化工品需求是石油需求的主要增量来源。

民营企业新建和国有企业改扩建的大炼化项目,是炼油新增产能的主力。据卓创资讯统计,2024年之前,中国炼油产能或将增加约每日260万桶(约1.3亿吨),其中120万桶来自现有炼厂的扩能、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另外140万桶来自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

2025年前,江苏盛虹石化、中石油广东石化、山东裕龙岛石化、河北唐山旭阳以及华锦阿美炼化一体化项目等众多新产能落地,可将中国炼油总产能推高至10亿吨/年,约2000万桶/日。

需求方面,中石化经研院在2020年12月预测,中国石油需求最早达峰时间将由2027年提前至2025年。中石化经研院副总工程师柯晓明认为,首先,汽车消费不会无限上升,因而石油消费主力——交通运输燃料消费会出现峰值;其次,汽车油耗随着技术进步在不断下降;再者,石油需求还受电动汽车替代的影响,以及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制约。

中国各类油品的需求高峰时间各不相同。据中石化经研院信息,石油需求中,柴油需求大约在2015年已经达峰;汽油需求高峰预计为2025年;航空煤油和化工轻油的峰值预计在2040年之后。柯晓明认为,中国地理面积广大,人均飞机出行率较低,航空煤油仍有需求潜力。

但化工品需求达峰的时间点尚不可测。柯晓明认为,虽然国内油品需求放缓,但化工需求还比较旺盛。中国化工品消费增速在“十四五”期间仍将保持6%的增长,显著高于全球3.6%的平均水平。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主任田磊同样认为,对比国际趋势,中国炼油行业景气度仍然上行,主因是当前中国对化工品的需求仍处于快速扩张状态。而近年上马的大型炼厂主要从化纤等下游产品切入,从全产业链角度进入炼化行业。

刘海全判断,至少在未来20年,中国化工型炼厂还会保持投资热潮;但中国最后一个传统燃料型炼厂将在10年内出现。

产品结构“少油增化”是当前行业共识,即减少成品油产出比例、增加化工品的产出比例。这波集中上马的炼化项目,纷纷加大了在基础化工原料方面的布局。中石化经研院预测,“十四五”期间,国内炼厂平均成品油收率(成品油产量占原油加工量百分比)将从“十三五”的60%降至56%。

天风证券研报显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多以“三烯三苯”作为基础,即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PX,具有下游终端产品上的可拓展性,理论上可以组合多种合成材料,但个别高端品种仍需技术突破。

在炼化项目的建设成本和配套设施上,刘海全分析,基于中国长年累积的制造能力,在建设同等规模或复杂程度的炼厂,中国具有成本效率优势和较丰富的运营经验。“项目全生命周期要讲经济性,同样一元钱在中国能够建成的产能可能要比国外多1倍。”他说。

天风证券认为,未来长时间内,海外炼厂将向中国炼厂让利;国内燃料油型炼厂将向化工型炼厂让利。近年来,民企新增产能以炼化一体化的化工型炼厂为主,相对国企的优势体现在规模效应和加工深度方面。一方面,恒力炼化、浙石化单厂2000万吨炼能优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规模效应带来能耗、物耗、人工、折旧成本的节约。而传统国有炼厂人员规模庞大,人工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恒力炼化、浙石化的加工深度更高,产品附加值更大,化工品多元化程度也超过传统炼厂。

一名恒力石化高管向财新记者表示,大型民营炼化一体化企业既有芳烃路线,又有乙烯路线,抗风险能力较强。无论欧美还是中国国有炼厂,大多以单一燃料型炼厂为主,盈利空间有限。“哪怕我炼油不赚钱,化工品赚钱就行了。”他说。

在全球炼油格局重心转向中国的同时,亚太地区的印度、中东的炼油行业也迎来快速增长。未来五年,印度政府计划将炼油产能提高近1倍,达800万桶/日,但仍低于中国日产能的一半。目前印度布局了全球最大的炼厂信实炼油厂,总产能超6000万吨,比中国最大炼厂浙江石化还多出三分之一。

另外,中东地区因廉价原料优势,以及石油公司欲延伸产业链向下游布局,炼油产能也将快速增长。数据和分析公司GlobalData预计,到2024年,中东地区的炼油产能将增长约17%,从2020年的1160万桶/日增至1360万桶/日。

过剩的苗头

中国在成为全球炼化行业新的增长极,与此同时,产能过剩的风险也在累积。

首先,长期以来的成品油过剩压力,使得中国更多地走向国际市场。柯晓明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过剩油品出口需求将不断加大,到2025年会产生7000万吨的出口量,预计比2020年增长55%。但海外市场谈何容易,柯晓明说,过去中国油品传统出口市场在东南亚地区,由于美国的成品油逐步销往欧洲,挤出了中东地区对欧洲的供给,使得中东油品进一步抢占亚太地区,从而挤压中国成品油的出口空间。“我们需要更大的船,把成品油运到更远的地方,如非洲、南美。”

刘海全介绍,美国页岩油革命后,产量快速增长的页岩油大量进入炼油系统,本地能源成本大幅下降。虽然美国炼厂老旧,但从操作成本上仍有利可图,其周边拉美、非洲、欧洲等地,都成为了美国成品油出口的目的地。

中国目前成品油出口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国际炼油行业和市场的分化,也逼迫中国成品油开辟新的出口目的地。例如,中石油、中石化近年开始在澳大利亚进行布局。刘海全认为,“当前中国成品油出口到澳大利亚后主要由本地公司上岸分销。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在澳大利亚的加油站投资从市场层面存在巨大潜力,但同时面临地缘政治的考验。”

民营企业中,浙江石化作为首家获得成品油出口配额的民营企业,2020年12月初向新加坡出口了首船3.7万吨汽油。但未来中国大规模的炼化产能如何获得更多海外市场,仍是一个未知数。

除了警惕炼油产能过剩,基础化工品也出现了过剩苗头。田磊分析称,未来十年,中国国内基础化工品如PX、乙烯以及包括下游化纤行业的部分产能,将从供不应求的状态发生转化。柯晓明也认为,到2025年,中国将有70%的化工产品出现过剩,变化比较明显的产品有PX、苯乙烯、PTA等。

在供给过剩压力下,国内炼化行业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十四五”期间,无论是炼油工业还是乙烯产业,整体利润率处于下滑态势。柯晓明认为,炼化行业盈利周期低点将在2022年至2023年出现。

中石化经研院预计,全球石油需求受疫情影响,至少需要两年以上才能恢复,而过剩产能将导致未来五年炼油企业平均开工率下行,从“十三五”的82%降至“十四五”的77%,甚至低于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的开工水平。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庞广廉对财新记者表示,国有炼化企业目前还是基础化工品为主,主要是“大路货”。中石化经研院高级经济师李振光同样认为,当前中石化集团、中石油集团在化工产业上的链条还不够完整,比如做到聚乙烯之后,再往下游的一些交给终端用户的产品还需由其他企业进一步加工。

大型民营炼化企业从油品生产开始,到芳烃、乙烯,再到聚酯、纺丝,贯穿化工产业链,但在高端产品布局上动力不足。前述恒力石化高管透露,当前该公司在芳烃、乙烯的下游产品中,不少是走量为主,并没有高端产品的布局。“对于大体量的企业来说,高端产品虽然效益好,但是市场规模上不去,需求很小。”

上述恒力人士断言:“在集中扩产潮下,国内任何紧缺的化工产品,在两三年后都将过剩。”

相比之下,中国仍有40%的高端新材料依靠进口。柯晓明提到,“十四五”期间,高端化工新材料需求增速达7.5%,高于化工品平均增速。“比如保鲜膜这样日常的东西,中国还要靠进口,也包括电动汽车燃料电池需要的质子膜等高端膜材料。”庞广廉表示,国内生产高端材料的瓶颈主要在于技术,还需要企业不断创新。烟台万华化学、广东金发科技、浙江新和成等企业,就是在高性能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细分领域谋求成长和突破。

柯晓明认为,未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将是炼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炼化数据信息库,以及物流、设备、供应链、仓储等工业流程数字化,可进一步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中国向世界承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在此资源环境约束的倒逼之下,炼化行业低碳转型压力倍增。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姜学峰2021年1月发文表示,目前,中国石油加工转换、炼焦及化学制造业年能耗5.6亿吨标煤,二氧化碳排放约1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实现油气行业生产经营特别是加工环节的低碳转型任务较重。在生产运营、能源产品服务的低碳化上,油气行业不仅面临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挑战,同时还面临如何尽快实现低碳化转型的难题。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最后的农村—魅力离岛 乌敏岛

下一篇新闻

知不知道新加坡旁有个“小马尔代夫“在等你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