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18日 星期二

比赚钱更重要!这件事,马云、任正非都重视…

百年大计,教育第一。

百年太久,只争朝夕。

古语说,“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自古以来,一项事业的成败,一个组织的兴衰,核心都在于人才。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培植人才的土壤。理想的基础教育应该“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然而,目前的现实显然于此有不小落差。

作为中国最优秀、最有远见的企业家,马云与任正非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它发源于过往的经历,作用于国族的未来。

马云创业前是杭州师范大学的老师,如今功成身退,众多荣耀傍身,他在微博上的唯一头衔是“乡村教师代言人”。任正非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当华为站在大国博弈最前线的艰危之时,他向媒体谈说最多的却依然是教育问题。

马云说,“教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应让老师成为待遇最好的职业!”

任正非说,“一个国家有硬的基础设施,一定要有软的土壤,没有这层软的土壤,任何庄稼都不能生长。”“中国将来要和美国竞赛,唯有提高教育,没有其他路。”在两位最善于洞悉本质的人看来,教育是真正的本质问题,要害问题

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源流里,真正的本土菁英,实业与教育并举,对于兴教办学,培育人才,赓续血脉,往往苦心竭虑,不遗余力。

而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从横向看,常将团体置于个人之前,从纵向看,常将后代置于自身之前,这也是它延续不衰蒸蒸日上的一大缘由。

因此,我们悉心组织编发了这组专题稿件,汇集了大佬预判、基层声音与专家建言,于今明两天分别刊出。借此希望大家都来关心教育这个紧迫而长远的问题,关心乡村教师待遇的改善,关心中小学教材内容的升级,关心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关心国家的人才与未来……

——陈为(正和岛副总裁兼总编辑)

作 者:曹雨欣

来 源:正和岛

2019年,75岁的任正非激流勇进,55岁的马云选择退休。两位企业创始人看似走了不同的道路,却在同一件事上找到了交汇点:教育。

01

两场“小事大办”的局

中国人历来喜欢组局,各有目的。

为了教育,任正非、马云,这两位中国耀眼的企业家都曾组过一个“局”。

早在2013年,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参会者30余人,包括柳传志、冯仑、陈东升等企业家,还有政界、教育、媒体领域的要员。

这么大的动静不是谈合作、不是谈华为战略,而是一起研究任正非自己的母校贵阳都匀一中的办学宗旨、校训。

只有明确学校理念,任正非才答应捐一笔钱。

2018年1月,马云也组织了一个规模更大的局。张近东、冯仑、史玉柱、熊晓鸽、虞锋、王中军等在内的80多位企业家出席。

他们也不是来与阿里谈合作,而是出席第三届乡村教师颁奖礼期间举行的企业家午餐会。近1小时里,马云都在“鼓动”这些企业家们参与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计划。

两场局,国内多位顶尖企业家,聚集同一个话题。

“小事大办”,这是任正非、马云对教育秉持的态度。

02

“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

一个人对事情的执念总有根深蒂固的原因,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可谓深远。

1963年,经济困难期,任正非怀揣着“从父母与弟妹口中抠出来的小小玉米饼”考上了大学。

任正非的父母都是乡村教师。即便父亲任摩逊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依然不断嘱咐他的子女:“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

这深刻地影响了任正非,他几十年始终保持着大量的阅读,汲取宇宙能量,学习力惊人,甚至是“血洗”。他总能很快掌握,并更深刻理解他人的经验。这也奠定了华为的思想基础。

任正非做了一辈子教师的父母对子女有一个要求:今生今世不准当老师。这句话在他心中砸了一个深坑:“如果老师都不让自己的孩子当老师,国家是后继无人的。”而任正非也亲身经历了父母政治地位低、受人歧视、经济待遇差的窘境,亲身体会了这个苦,最终没有选择当老师。

比任正非整整小20岁的马云相对比较幸运。很多人都知道马云英语好,并不一定知道这来自他小时候受过英语老师的一句表扬,从此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3次高考,马云终于考上大学,毕业后留在高校,做了6年的老师,当时教的不少学生成为阿里巴巴早期的创始员工“18罗汉”。

创业后,马云依然是“马老师”,也更是阿里的“首席教育官”。他说“老师总是带着理想主义,总是希望学生超过自己”,亲自面试每个新人,人进来后,带人又带心。此后才有了阿里的良将如潮,群星璀璨:张勇、彭蕾、井贤栋、蒋凡、樊路远、童文红……

即便马云仅在联合国就担任多个职位,而他在微博的介绍只有“乡村教师代言人”。

相比之下,有的人喜欢在名片上印满各种“会长”“主席”的头衔,有的人即便内心深处认同一个看似土气的身份,亦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03

“如果不重视教育,我们会重返贫穷”

格局决定未来。正如“状元实业家”张謇所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企业越大,越走得长远,越需要创始人认知的前瞻性和危机感。

华为、阿里,两家企业在各自领域如入无人之境,大力研发最前沿的技术创新。华为每年研发投入高达200亿美金,拥有至少700个数学家、800个物理学家、6万多工程师;甚至开出百万年薪抢夺急需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阿里则成立达摩院,首批公布的学术咨询委员会十人中就有三位中国两院院士、五位美国科学院院士;“阿里云之父”王坚更是成为“民企院士第一人”。

任正非、马云深谙兴国、兴企之道在于人才,而人才培育始于教育。教育是所有最前沿、最顶端科学技术的源头活水。

尤其我们现在身处人工智能时代的前沿,“人工智能再玄妙,它的基础也是数学”,这离不开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从这个角度而言,谁赢在教育的起跑线,谁就率先拿到未来的入场券。

从更长远来看,教育事关国家命运。

早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任正非就讲:“我们国家百年振兴中国梦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老师。发展科技的唯一出路在教育,也只有教育”。

他在多次采访中一语中的,提醒各界要足够重视教育:

“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

“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室的讲台上完成的。国家的未来就是教育。如果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育像日本、北欧、德国……一样,那我们还要担心什么和美国竞争的问题呢?”

“为什么美国这么厉害?其实就是教育。我关心教育不是关心华为,是关心我们国家。如果不重视教育,实际上我们会重返贫穷的。”

中国若从人口红利走向人力资本红利,唯有靠教育,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持续保持竞争力。

04

用企业家的精神做教育家的事业

同样一句话,说话人很重要;同样一件事,做事人很关键。

美国举全国之力打击华为,任正非前所未有地接受世界各地媒体采访。在若干人都担心华为是不是到了最危险、快倒下的时刻,他没有打情绪牌,依然谈笑风生,屡次呼吁国家要重视教育。

这位固执的老人甚至花自己的钱,请中央党校、中国基础教育课题组的专家做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状况调查,因为“中央党校有权威性”。

马云退休后的新江湖是他的马云公益基金会。他曾坦言讨厌把自己的名字放上去,同事和他说“你的名字就是你的担当,挂了你的名字,你就得把它干下去”。

马云履行了他的诺言,坚信用“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像CEO一样以企业家的办法运营公益、运营教育:结果导向、效果导向、整合社会资源。

马云公益基金会曾资助一批乡村校长去纽约学习。马云动用个人的关系,给联合国打电话。于是,大部分校长第一次出国,就有机会进入到联合国安理会的会场,甚至每个人还在桌前拍了一张照片。

做教育,企业家捐钱相对容易,最宝贵的无疑是时间。这位一年航行时间长达1000小时、接近飞行员一年工作上限的国际飞人,在做公益、做教育上向来“高调”又大方。

“我觉得任何公益,我们都要高调。高调做公益,不是证明你多了不起,而是你做的这件事多了不起。”

“如果说创建阿里巴巴和淘宝是为了激发人们成为企业家的灵感,那么我现在的工作是唤醒每个人的良知。”

曾有媒体报道过一个细节:2018年9月5日,在杭州举行的第二届“全球XIN公益大会”上,上台发表主题演讲前,马云和蔡崇信、李连杰等人在台下坐足了近3个小时,聆听公益志愿者的分享。

而即便是阿里巴巴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直播现场,马云也常常是最后才现身。

毫无疑问,任正非、马云身体力行,在用企业家的精神做教育家的事业。

05

殊路同归的3个思考

教育何去何从?任正非、马云的思考殊路同归。

1. “把基础教育提到国家的最高纲领”

华为大厅里曾一度反复播放一则十余分钟的视频,那是任正非找人做的,主题是基础教育。

他还有不少类似观点:

“物质不是最主要的,人才是最主要的。应该要把基础教育提到国家的最高纲领,才能迎接未来的革命。如果我们投资教育,二、三十年后这些穷孩子就是博士,开始冲锋,国家就会走向更加繁荣”

“中国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基础教育。中国的小学生、中学生所有人都用一样的课本,学习一样的知识,差异化和思辨能力无法体现,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不出来领军人才。”

“科研的未来在于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未来在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问题是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和西方大国的较量看似是经济、科技等综合实力的较量,其实最重要是人才的较量,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基础教育。”

马云大力提倡教育资源前置:

“我们教育的资源不应该过多的放在大学研究院和博士生,而应该放在幼儿园、小学、初中,资源前倾,我们国家才有希望。如果不把我们的资源放在幼儿园、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问题会越来越大。”

2. “只有乡村教育强了,教育才真正强”

中国企业家中不乏贫寒子弟,如刘强东、俞敏洪、郭广昌等人。他们都是乡村教育的受益者,从贵州偏僻地区走出来的任正非亦是。他说:

“如果没有从农村的基础教育抓起,如果没有从一层层的基础教育抓起,我们国家就不可能在世界这个地方竞争。”

马云对乡村教育更是情有独钟:

“只有乡村教育强了,教育才真正强,只有农村发生变化了,中国才真正发生变化。”

“一个社会的进步不在于精英有多少,而在于底层素质做得好不好。中国的乡村教育强了,国家教育才会强,乡村才有可能振兴。”

“什么是对的教育?我一直希望在农村教育、乡村教育,能够有所改变。中国的应试教育,几乎每个人都讨厌,学生讨厌、家长讨厌、教育部门讨厌,但是没有人在改变,而且这个改变都是在口头上改变,而中国的乡村教育可能是我们中国教育改革最大的突破点、薄弱点。”

3. “再穷也不能穷老师”

教师,一个称谓,一份崇敬,一种精神,也是民族灵魂的守护者。而如今的教师职业一度面临尴尬状况:待遇低、地位低、晋升难、优秀人才大量流失。

任正非格外忧心:

“我们国家要与西方竞技,关键不在房子而在老师,再穷也不能穷老师。老师担负着给‘花朵’浇水,如果我们都不给‘花朵’浇水的人一种事业心、使命感,少浇两次水,‘花’枯萎了,我们不就少了一个‘乔布斯’吗?”

“振兴教育在于教师。教育手段的商品是另外一个事情,我认为最主要还是要重视教师,因为教师得到被尊重了以后,大家都想做教师。”

“如果优秀的人都不愿意当老师,马太效应,只会是越来越差。给农村教师多发一点钱,让优秀人才愿意去当老师,优秀的孩子愿意进入师范学校,就如我们的老一辈的革命家毛泽东、栗裕、黄克诚……都出身于师范学校一样,我们就可以实现‘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但现在不是这样,教师待遇低,孩子们看见知识多也挣不到都少钱,所以也不怎么想读书。这样就适应不了未来二、三十年以后的社会,社会就可能分化。当然,今天教师待遇已经比过去好很多了,但还要让教师成为最光荣的职业,国家未来才有希望,才能在世界竞技中获得成功。”

马云,这位“乡村教师代言人”更是为了留住优秀教师四处奔与呼。“马云乡村教师奖”已经走过5个年头,每次马云都发动他强大的政学商娱朋友圈,海南省副省长、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官员、柳传志、单霁翔、孙俪……前来助阵或颁奖,而合影拍照时站在C位的一定是这些乡村教师、乡村校长。与其说这是一次颁奖,不如说这更是一种致敬。

比赚钱更重要!这件事,马云、任正非都重视…

站在合影最边缘的马云(右一)

“如果我们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首先要给老师们最好的教育。老师们的眼界就是学生们的眼界,老师的胸怀就是学生的胸怀,老师的情绪也是孩子们的情绪。”

“只有让最优秀的学生成为乡村教师,乡村教育才会变强;只有最年轻的毕业生投入到乡村教育的队伍当中,才能够保证乡村教育拥有源源不断的进步动力。如今,乡村教师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老化,导致中国乡村教育目前较为薄弱。”

“一个校长在20年以内至少会影响200个老师,每一个老师一辈子至少会影响200个孩子,我希望我们关注乡村校长,我希望我们关注乡村老师。”

在对教育的还债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6

父教育,母实业

实际上,在任正非、马云之前,不同时期的企业家都信奉并践行“父教育而母实业”。

清朝末年,张謇不仅主张实业救国,一生创办20多个企业,他还提倡教育救国,创办了370多所学校,包括河海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称得上真正的近代教育的先驱。

再到近些年,呕心沥血做教育的企业家层出不穷。每念及这一个个名字,总让人内心涌动股股暖流。

广为人知的是“邵逸夫”教学楼遍布国内的大江南北鲜为人知的是,邵逸夫,这位“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第一人”“东方诺贝尔”是以陈嘉庚为榜样。

陈嘉庚是新加坡“橡胶之王”,一生倾资办学,留下厦门的集美学村,创办厦门大学、集美大学;还有创办汕头大学和长江商学院的华人首富李嘉诚;卖屋助学、贷款捐校的“百校之父”田家炳……

张謇于南通、陈嘉庚于厦门……这些企业家捐助的学校、留下的文化遗产,赋予城市更丰富的灵魂内涵,亦成为其精神制高点,历经风雨,昂然屹立。

回溯今日, 陈东升、雷军、阎志、毛振华等“武大企业家”“武汉校友”则让疫情中的教育重镇武汉有了腾飞的更多信心。得教育者,城市得发展先机。

也就在前不久,张一鸣在给全员的信中公布了一个消息:教育是今日头条跨界尝试的新业务方向。得教育者,企业亦可得发展先机。

07

结语

德国的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无疑,任正非、马云对教育的重视、行动正在唤醒社会更多的灵魂。

在中国,每年有近2000万的新生儿童;

有20万名乡村校长、300多万乡村教师、9000万乡村儿童;

有各级各类学校51.89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2.76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

……

每一个受教育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国家建设中的砖与瓦,成为中国这艘经济巨轮破浪行驶的助推器。这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底气。

教育强,人才强,国家才强;教育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

从人生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开始,到读书、工作中带领我们成长的若干人,又何尝不是教育的践行者?而每一个为教育业持灯的企业家和各界人士,都值得感念、铭谢。

文化大儒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曾发出一个“世纪之问”:“这个世界会好吗?”

只要还在重视教育,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变好的!

参考资料:

[1]. 杨百会,中国慈善家,马云效应

[2]. 任正非采访实录

上一篇新闻

上海已问责38人!物资大米有强烈异味?又有3区首次社会面清零!知名演员在隔离酒店去世!随申办有复工证?

下一篇新闻

四个地铁故事:陌生人,我愿为你挪动一厘米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