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7日 星期五

陈柏霖,这个大男孩,《再见,在也不见》,文艺不成反而二

冲着陈柏霖和忻钰坤去看的,这部名字看上去就有点文艺不成反而二的《再见,在也不见》。(下文有部分剧情和最重要笑点剧透,慎点)

陈柏霖,这个大男孩,《再见,在也不见》,文艺不成反而二

陈柏霖,这个大男孩,《再见,在也不见》,文艺不成反而二

(陈柏霖让我值回了票价。只是,《后会无期》里留起的胡子是不打算剃掉了,换风格了啊。)

好题材被浪费系列,三段故事的人设都略禁忌,分别是单亲家庭孩子,同性恋,恋母倾向的师生恋。但是剧本太糟糕,而且一切为了压抑而缓慢,暗淡,矫枉过正了。长久的沉默,温吞却寡味的台词,观影时会觉得万分沉闷,一味想表现人物的情感克制和内心隐忍挣扎,修饰过多反而像在胃酸胃疼胃胀气,不真实了,只剩下矫情和重口恶趣味(各种故意露身体)。

其实,单亲家庭孩子,同性恋,师生恋(同时会若隐若现或者明目张胆的涉及恋父恋母情结)都属于略禁忌的题材,尤其是同性恋。正是由于这部分题材幽秘而敏感,拍砸了影片口碑先不提,可能还会背上歧视敏感人群的十字架,所以不敢怠慢;况且拍这些题材的导演,除了舍命博眼球炒作的少数不务正业的之外,大多都是很有社会关怀的导演,抱着想让社会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到他们隐秘生活之上的心思,呼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所以拍的时候做足了功课,且慎之又慎,因此往往出佳作,如《春风沉醉的晚上》《断背山》《阿黛尔的生活》《春光乍泄》《女朋友.男朋友》(同性题材);《左右》《梅奇知道什么》(单亲家庭题材)《推拿》(盲人题材)等。

然而恰好,三个导演都玩砸了,一方面受限于时间,一个小短片30多分钟,手脚放不开;三个人也不同脑同心,衔接地太勉强,碰撞出来的火花,刺眼多过缤纷。

其中《背影》还行,也暴露出忻钰坤缓慢深沉叙述风格的短处来,在《心迷宫》层层剥笋的多视角讲述是很合适,压缩到半个小时就会不适应,像是一句话没说完只好乱比手势的意犹未尽。

《湖畔》斧凿痕迹太甚了,人物的感情表露又太隐晦又太张扬,火候明显不到。人物念台词,太慢太低声太小心翼翼。电影在于导演和观众之间的默契,导演如履薄冰地铺陈感情线和故事结局,观众配合着故意不戳破。一旦导演制造压抑气氛的用意刻意到表面化,观众就会觉得无趣。

最后一段,老是说教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让人很烦,社交网络刚兴起那时候微博大V们的陈词滥调口水牙渍。当然,最大的槽点当然是…(高能预警)

影院里,蒋雯丽说:“志彬,我真的没有变吗?”的时候,黑暗的庄严肃穆中一个女生突然笑出声来,显然是憋了很久终于憋不住了,于是引发了其他观众也熬了好久的好久的笑,几秒就集体默契地乖乖收住的连锁反应。(想起木心和张爱玲都喜欢用“熬不住满脸的笑”的句子,这应该是上海话用语吧)。等到最后陈柏霖激吻蒋雯丽的气候,全场都炸了,大笑声中,有对“惊世骇俗”的哗然和恶趣味的痛快释放,更多的是,嗯,惊慌。

三段拼接起来,也有点意思。单亲家庭的孩子(第一段设定),由于父母一方爱的缺失,而另一方的爱成倍加强地给予,比较更有滑向畸爱的倾向,如同性恋和恋母(恋父)。隐隐约约的联系,人云亦云了。总体来说,整部影片像是敏感题材的一锅乱炖,悲哀被故意渲染和强化,有着矫情和装腔作势的微笑,让人不适;那种贴近人心最柔软处的“亲爱”却因此杳无音讯了,锥心刺骨的隐秘情感,是爆发在日常的铺陈叙事中,而不是一味的阴沉氛围里。

“再见悲哀,却不见亲爱”的苦果,一部分原因是导演破坏了和观众之间的默契。

(另外,我发现了一个小设定,如下。第一段里陈的设定是广东佛山人,故事一直发生在广西;第二段陈是台湾人,故事基本都在新加坡;第三段陈是中国人,故事发生在泰国。好像是故意设置的反差,异地遇见自己重要的人,是为了强调“在,也不见”的主题吧?还是另有解释呢?)

上一篇新闻

二甲双胍除了降糖作用外,还能治疗哪些疾病?

下一篇新闻

西方艺术史:东南亚美术-壁画绘画艺术 「99」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