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北,有个拖全国后腿的贫困县,而我就是这个县的一员,我们家是在这个县里其中一个小乡镇。
小河镇乃人间秘境,三水环绕,四山包围,人送外号“小香港”、“西部情人谷”,实则是偏僻的代名词,这里的人要去县里需要七八个小时,路崎岖难走,要从山下爬到山顶,在从山顶翻下山脚。
要说,我还真佩服他们,住在悬崖边上,城里人,比如上海来的,去到这里,半夜一定不敢起来上厕所,怕一个不小心跌落悬崖,而于我等,就像是走在平地上。
有一年,杀猪,我们家的猪太野了,像去过北京回来的一样,认为自己不是猪了,拉猪的人太少,一个不留神,猪跌落几百米高的悬崖,摔死了。摔死就摔死呗,还省得捅它几刀,养了一年,也怪舍不得的,可没办法,不吃它,就没油水,就会没精神,就会干不起活,就会饿死。
我记得,那头跌落悬崖的猪,喂养了一年,不过是两百多斤,还不够吃半年的,最主要的是油,油熬出来还不够八个月的。
我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天不吃肉还行,一个星期不吃肉,感觉难受。那时我上小学,每天回家,都是一碗冷水泡玉米饭。
我爸,是一名比较睿智,有远见的人,他可能是有所遗憾,记得他这样教育我。
“娃呀,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要像你爹一样,一辈子挖包谷兜兜!”
我爸特别朴实,记得他说过,当年就是因为家里没钱,他才没读书的,作为家中长子,他十五岁不到就承担起了“工分”,那时候读书,太难了,小学五年级,考上初中,那个时候是真考,要有本事才有资格读初中,九年义务教育估计还没提及。
我爸是有实力的,考上初中,他去读了几个星期,然后就辍学了,家里实在没有那个条件。
“娃呀,你们现在条件好多了,我当时,睡跟别人挤着睡,被子都有不起,吃玉米饭,菜从家里带着去的连渣咯,一个星期,吃馊了还在吃,珍惜吧。”,连渣咯,就是用豆做的一种食物,连同豆渣一起,口味还行,口感不是很好,是我们老家的一种口音,学名我也不知道叫啥我也不知道。
听了心酸,也很激励我,不过当时的我不太懂,上初中后,我渐渐明白,我们家穷,吃的用的,都节约起来,二十块钱,一星期的生活费,零食是别想吃了,买几斤米,剩余的都用来买菜,家里背的不够,这个时候,九年义务教育正开始普及,我也算是搭上末班车,吃了一年的营养餐。
饭票,学校食堂定制,五角,一块,两块。我们就用饭票在食堂吃饭,饭五角,肉两块五,菜一块。
要说伙食,一下提升了不少,肉是肉沫,打一勺也算是有不少油水了,饭票吃不完还可以退,我记得,当时我很省,初三毕业,还有好几百饭票呢,兑换按一定比兑换,现在想想,这钱都被人赚着去了,学校这么一片净土,竟然也被污染了。
勤劳,是我们家人的优良品质,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依旧还是穷,这是为什么?
靠天吃饭,老天高兴,赏你饭吃,不高兴,你就没得饭吃。
遇到干旱,就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这是我们家最真实的写照。
爷爷在我小学的时候去世了,据说得了肺痨,一只吐血,没钱医治,当时我很小,眼睁睁的看着爷爷从我面前落下最后一口气,他骨瘦如柴,苦的,到死都还在干活。
我爷爷是泥匠工,会制作泥瓦,也算匠人,按道理不应该很穷啊。
和我爸爸一辈的,有我二叔,三叔,小叔,大孃,二孃,这么多人要吃饭,能不苦,能不穷?
奶奶,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去世了,他带着我那三叔,三叔有点傻,至今没成家,我想,五十多岁,便没了,苦劳成疾。
我对爷爷奶奶的印象,就定格在那个年代,有好吃的,我就会去他们家门口守着,难,都难,因为都太穷了。
直到走出去打工,我们家的情况才好一些,老家流传一句话,“人不出门身不贵,火不烧山地不肥!”,记得我爸出门回来,给我带了软软的玉米糖,那是我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糖,也是我一生吃过的最好的糖。
渐渐的,所有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了,农民工成了大城市低价的劳动力,家里面的地,没人中了,荒废了,杂草丛生,一片荒凉。
出去挣钱,也不是那么容易,要是没有一门技艺傍身,只会干苦力,是挣不了多少钱的,但只要勤劳,不怕苦,也总归收入好了许多,饭吃得上了,可离富裕还远着呢。
为了供我和我哥读书,我爸苦,早出晚归,去背沙,那种河几的沙,自己捞起来,湿淋淋的就背,一背篓两三百斤,一百斤五毛钱,还不是天天有得背,可见当时那钱,是很不好挣的。
我爸更是下了决心,要把我们培养成人。“娃呀,我们穷了一辈子了,你们不能再穷了!”
后来,我爸学会了砌砖,帮人盖房子,赚的钱也算多一点,但不会有积蓄,还要天天去干,否则,我和我哥就没有生活费,那些日子是真苦,我记得我爸的话,我很努力,也不负众望,考上了大学,我哥补习两个。也去上了大学。
可村子里,还流传着读书无用的言论,在我爸那个年代,是包分配的,只要大学出来,就分配工作,也就是上了大学,那就等于吃上公家饭了,可我们,早就取消了。
需要考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之高考,索性,我考上了,而我哥去新加坡谋生,家里没有我和哥这两吸血鬼,也在开始还这些年读书欠下的债了。
读书无用的言论,在老家依旧常见,毕竟,比起有些打工的,我们一个月的工资是没人家多,因此就断言,未免也毫无智慧了些。
贫困户,我们家没希望,因为什么呢,有领财政工资的,实则,我们家依旧很困难,只是这是上边认定标准。
隔壁有一家,为了挣贫困户的名额,都跟人闹翻了,挣着当,抢着当,因为都知道贫困户的好处。
有的为此,同社长,同村主任,拉关系,屡见不鲜,我也无力吐槽。
要致富,靠的是自己的双手,不是靠国家,靠的是勤劳,不是补助。
我爸没去同他们挣,他是有文化的人,识大体,知耻辱。他总告诉我:“做人要有骨气,爹苦了一辈子,就是要让你们丢掉锄头,拿起笔杆子!”
家庭教育是多么重要,我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