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新天津生态城:全力打造生态之城智慧之城幸福之城

  近日,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主任王国良一行参加天津新闻广播《公仆走进直播间》栏目,分享生态城在生态城市建设、绿色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商环境优化、智慧城市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全面展现生态城通过法定机构改革充分释放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实现以城促产、以产兴城,全力打造生态之城、智慧之城、幸福之城。

  生态理念贯穿城市建设

  区域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提到生态城,“生态”是最具特色的亮点。王国良表示,目前,生态城已经建成城市绿道65.5公里,城市绿地超过1000万平方米,各类郊野公园达到38座,蓝绿空间占城区总面积的50%。近期,生态城正规划建设绿色廊道工程,把区域内星罗棋布的景观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形成贯通全域的、成体系的生态绿廊。

  早在建设之初,生态城就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明确了各领域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去年年初,生态城调整优化后的2.0升级版指标体系正式获住建部批复,绝大部分指标都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生态城各领域工作也一直遵循这套指标体系,努力打造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典范。

  生态城是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通过健全排水防涝体系、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监管平台、打造样板项目,搭建起一套完整的海绵城市体系,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收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对这些水进行“释放”利用。无废城市也是生态城的突出特色,目前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94%,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高于全国35%的平均水平。在绿色建筑方面,生态城严格落实绿色建筑要达到100%的要求。在生态城,每一栋建筑都是绿色建筑。

  王国良表示,生态城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设立产业准入门槛,不引入高耗能、高排放、有污染的企业,主要聚焦以人的智慧、健康、生活为要素的产业,现已形成智能科技、文化旅游和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

  “通过法定机构改革,生态城充分释放了发展的动力与活力。”王国良表示,法定机构改革已经推行了两年多时间,生态城在机构设置中全面聚焦经济发展主责主业,将资源和人员向招商部门和企业服务部门倾斜。除了生态城商务局统筹招商工作之外,还根据生态城产业发展特点,强化了文旅、教育、科技等部门以及各平台公司的招商职能。法定机构改革实施以来,生态城每年新增企业数量都超过2000家,去年年底总量突破1万家,今年又新增2300家。今年1-10月,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正向增长,其中4项保持两位数增速。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生态城也展现了担当作为,引进了一大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优质项目。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便是准确把握生态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定位,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是校地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生态城科技局局长黄永浩表示,为打造创业孵化产业链,生态城还先后从北京引入了启迪之星加速器、海量大数据重度孵化器和北航星空众创空间,这些创新载体在今年市级众创空间评审中全部获评良好等级。

  生态城商务局副局长陈曦表示,法定机构改革及招商招法创新极大地调动了全员招商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招商专业化程度。近年来,一汽丰田网联车、中电科技产业园、华峰测控集成电路测试设备总装基地、万达国际文旅岛、爱数北方运营总部、淘宝电商直播基地、特力佳风电设备研发制造总部、美腾智能分选装备研发生产基地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接连落户。

  生态城以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推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生态城政务服务办主任吴小丽表示,生态城非常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始终围绕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不断改革创新,每年都推出升级版行动,持续提升企业服务能力,打造了服务效率高、综合成本低、城市环境美和法治环境好的“一高一低、一美一好”营商环境。

  智慧场景与产业深融

  打造智慧城市创新版

  不仅是生态城市,智慧城市也是生态城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当前,生态城正加快实施“生态城市升级版”“智慧城市创新版”双轮驱动发展战略。

  王国良表示,总结这几年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生态城的工作思路可以用“四个一”来概括。一是“一个原则”,坚持“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统筹管理、统筹运维”,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数据壁垒问题。二是“一条主线”,可以概括成“1+3+N”。“1”就是建设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作为城市“大脑”,“3”就是搭建“物、数、人”3个平台,“N”就是打造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园区等一批触手可及的智慧应用场景。三是“一套标准”,生态城借鉴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提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纲领分步实施。四是“一个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应用至上”理念,从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提升企业便捷度、增进居民幸福感三个方面打造一批触手可及的智慧应用场景。

  据生态城智慧城市发展局局长王喆介绍,去年,生态城建设了首个智慧小区。在这里,高空坠物不再是监管难点,广场舞也变得不再扰民,居民可以一键连接城市大脑,供热智能化让小区既低碳又温暖如春。在智慧交通方面,生态城建成全国应用规模最大的智慧交通系统,每15分钟就可以进行一次优化配时,早晚高峰车辆通行效率提升了12%。银发AI智慧应用平台将对老年人的关爱从求助响应升级到主动关怀,目前已对400多户重点关爱人员进行了服务,累计示警300余次。结合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生态城还打造了生活垃圾智能分类系统,引入智慧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居民争当“文明市民”。

  智慧城市建设与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也在生态城实现了高度融合,一批智慧领域头部企业落地生态城。比如通过发布老年人关爱需求吸引了科大讯飞落地,通过CIM平台建设吸引了ESRI入驻,利用企业知识图谱让爱数在生态城生根发芽。同时,依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优势,逐步聚集人工智能领域企业,促进生态城智能科技产业生态形成。围绕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加速落地大数据研究院、国家级数据评估中心、360数据安全中心等机构和企业,充分挖掘数据资源价值,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打造北方生态数字经济谷。同时加快建设CEC电子信息产业园和信息园二期等载体,打造全智慧化的产业园区。

  生态城还利用智慧手段构建由运营中心、数据中心、安全中心、标准中心组成的“城市大脑”,全面掌握城市运行动态,形成“实操联动闭环”的指挥体系。在生态城,大到水、气、热等能源管线,小到井盖、路灯、消防栓等城市部件,都能做到实时监测、及时响应、快速处理。

  优质社会配套加速完善

  幸福之城建设持续提速

  王国良表示,生态城无论是打造生态之城还是建设智慧之城,最终都落脚在建设幸福之城上。这里的居民、企业不仅拥有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还有优质的社会配套服务,如教育、医疗、商业等。

  在社区服务方面,生态城遵循分级配套理念,为居民小区、居民社区都标准化配备了休闲娱乐、医疗卫生、餐饮购物等设施。在这些基础上,生态城积极开展“完整社区”国家建设试点,让居民享受全方位的公共服务,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在教育资源方面,生态城坚持品牌化、集团化办学,一方面持续深化与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南开中学等院校的合作;另一方面积极推进自主品牌建设,促进校际研学交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医疗资源方面,生态城实施名校名院名医发展战略,目前已经运营的有天津医科大学中新生态城医院和全市首家民营三级综合医院天津大学新城医院,正在加快建设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滨海院区,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优势互补。这些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共同构成完整的三级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在商业配套方面,生态城社区商业已经实现全覆盖,并持续发力建设城市级商业配套。新加坡吉宝企业投资的季景天地购物中心正式开业,爱琴海购物公园将建成投用,万达广场也将于明年建成,产业业态不断丰富,品质持续提升。

  商业配套的逐步完善,不仅提升了城市活力,也增强了旅游城市游客黏性,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助力。生态城文旅局局长王志远表示,2019年至今,国家海洋博物馆、妈祖文化园、方特欢乐世界、东堤公园、南堤公园等一大批核心景区陆续开业,生态城文旅景区及酒店数量增幅均超过100%。特别是2020年生态城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前区域内河、湖、湾、海交相辉映,生态、海洋、民俗、文化多元融合,已形成拥有13个主题景区、6个文化场馆、38个城市公园、36公里生活海岸线蓝绿融合、景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王国良表示,生态城接下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聚焦经济发展主责主业,发挥好野战军、主力军作用,锚定奋斗目标,持续改革创新,为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展现生态城担当。

来源:滨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