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第2眼|《雄狮少年》火了!舞狮南北分宗,北边的长啥样?

文本整合/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吕航

北纬32.5°,我国南北分界线的大致纬度,一个神奇的纬度。

种种文化符号越过这条分界线,南来北往变了味道。比如山水画,比如禅宗,再比如今天要说的舞狮。如同山水画中以“水墨”“青绿”两种代表风格南北分宗,禅宗以“顿悟”“渐修”划分南北流派一样,舞狮亦有南北之分。

巧合的是,在山水画、禅法的南北宗battle中,北宗无一例外输给南宗。南狮北狮孰优孰劣,现在下定论虽然为时过早,不过就目前曝光度和流传范围而言,南狮似乎有稳稳压住北狮之势。

更为巧合的是,三家“南宗”均脱胎于北方,更为确切地说,在南北分宗前,山水画、禅宗、舞狮的重心都在北方。

近期热映的现实主义题材国漫电影《雄狮少年》中,当那位狮馆扫地老头操着浓重山东口音对着想学艺的三人说出那句“忘了我是怎么来滴”的时候,似乎颇有一番追流溯源的深意在其中……

其实,无论山水画、禅宗还是舞狮,“南风强劲”的原因或许并不在于技艺,南宗摆脱“模仿”桎梏,以其“轻灵写意”品质所传达出的个体生命之高蹈,似乎让其有着天然的群众基础。可以说,“南狮”的特质和“咸鱼翻身”的励志题材是天生一对。

南北之别,其实不小

《雄狮少年》开宗明义,舞狮分南北。南狮重写意,要表现狮子昂扬威猛的形象;北狮重写形,主要表现狮子的习性,其中不乏猫科动物“憨态可掬”的生活形象(倘若阿娟舞的是北狮,那画面太美诸位请纵情想象)。

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其造型、结构、色彩、装饰和表演以模仿狮子为主,河北徐水号为“北狮之宗”;而南狮则流行在华南地区,相关史料记载,广东南海是南狮最早最正宗的发源地,南狮由北狮脱胎而来,南狮头上扎有一只角,威猛粗犷,鼓乐激昂,令人警醒,故南狮又被称为醒狮。

就观感而言,南狮与北狮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南狮外形与北狮外形在造型上有严格区别

北狮以写实为基础,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看起来就像是惟妙惟肖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

南狮造型威猛且更富浪漫主义气息。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嘴可动。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还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

传统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三种狮头,不仅颜色、装饰不同,而且舞法根据三者的性格而异。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

第二,南狮与北狮表演形式各异

南狮表演注重“传神写照”,同武术相结合,着重威猛迅捷,其形象不如北狮细腻,但重在轻灵敏捷,刚柔相济。

正因如此,南狮的舞动动作比北狮的动作丰富许多:舞动造型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舞动中还要表现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八种神态,以采青为己任,随着锣鼓的节奏,历尽艰险取得胜利。

北狮重模仿,表演力求惟妙惟肖,较为接近杂耍。动作方面,北狮舞动多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一般雌雄成对出现,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大狮,大狮弄小狮,尽显天伦之乐。

北狮中,两人合作扮成的大狮子称“太狮”,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成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不但要求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特技动作,引狮郎与狮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狮的一个重要特征。

另外,北狮狮舞分文狮和武狮:文狮重在表现狮子的生活习性,动作细腻逼真,神态风趣可爱;武狮重在刻画狮子性格,其套路有“高桌技巧”、“梅花桩”、“踩球过桥”等。表演时文狮武狮交替进行,另有小狮子穿插表演。

由于北狮“竞技”意味较少而表演意味较多,对表演者的体力要求没那么高,不少年过六旬的老汉也能上去舞两把。倘若《雄狮少年》是个关于北狮的故事,“阿娟”或许不需要扔下行囊赶去救场,“咸鱼强”凭着多年积累的熟稔技巧也有极大可能夺冠。

另外,北狮鼓点中,除了要以鼓点也应以快、慢、刚、柔、密、疏、长、短来配合醒狮的各种形态,还有一种单人术表演方式——花式鼓点(花鼓、离手鼓、“抛鼓槌”)。表演者在打鼓过程中将手上的一对鼓槌抛起,左右交换,令观众觉得鼓槌在跳动、旋转、忽隐忽现,极具视觉效果。

南狮北狮虽然区别不小,但南北界线早已没那么清晰,如今多个南方地区组建有北狮队,许多北方地区同样有南狮队。而近年融合南北狮的舞法也颇受欢迎,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头辅以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而这,只是传统狮舞融合发展的一个小方面。

狮子留洋,反哺国内

明清以来,随着珠江三角洲人到南洋谋生,南狮也被人们带着漂洋过海,成为今天维系华人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舞狮”,在日本横滨中华街的华人学校里,舞狮是男生的必练功夫;2007年,“舞狮”被马来西亚官方列为本国50大国家文物遗产,得到政府固定拨款支持发展;在马来西亚、美国等地,每年都会举办世界性的醒狮(南狮)大赛,比较著名的国际比赛有两年一度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云顶世界狮王争霸赛等。

反过来,流传到海外的舞狮也在推动中国舞狮的更新。就比如,我们在《雄狮少年》中见到的高桩舞狮,就是海外“新玩法”回流国内的典型案例。

20世纪末,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华人舞狮界经过精研中国舞狮,创出动作惊险、更具观赏性的高桩舞狮。这一竞技形式回流中国,诞生了“高桩南狮”。

相比传统狮艺,高桩南狮虽然动作难度也大,但对动作内涵要求却没有那么高,比较容易学。主要动作有上腿、站肩、坐头、上桩、桩上飞跃、桩上来回穿梭、桩上环回快走、钳腰、壁虎功、翻、钢索、过桥、悬挂等。高桩南狮桩阵从桩头至桩尾全长16米,最高桩3米。随着锣鼓声,南狮飞身上桩、上肩坐头、桩上飞跃、来回穿梭、钳腰饮水、悬挂采青。

如今,各种舞狮大赛的竞技场上,在2.5米-3米的高桩上演绎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已然成为夺取锦标的最有力法宝。

近年来,国内狮艺创新也未停歇。湛江的许屋、太平镇等舞狮团甚至将舞狮与马戏融合在一起,开发出高桩单狮“飞跃穿火圈”的绝活;国内的狮王争霸赛中,不少南狮队更是创新推出水上飞狮、双狮对打等新套路。

而上述“新玩法”,几乎在《雄狮少年》中都有所体现。

国漫加持,舞狮崛起

电影《雄狮少年》中,“咸鱼强”的艺术形象也是上一代舞狮队员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曾是镇上最好的舞狮选手,婚后迫于生计放弃舞狮。

据统计,仅在1990年前后,南海地区的醒狮队伍就已经超过了1800个。甚至在部分镇子里,小学就开始组建“醒狮队”,以南海为例,其下辖各镇都有家庭队伍,表演者都是家中的几代人,祖祖辈辈传承着这一手艺。

但随时代发展,舞狮在传承上并不乐观,不仅舞狮人数、家庭在日益减少,人们对于舞狮的职业前景也表示了担忧。

据2018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七十五的南海地区受调居民表示,舞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乐观,而占一半的年轻人则表示舞狮文化已经慢慢被人们所淡忘,舞狮文化“古老”“落后”,千篇一律而无引人入胜之处。

另一方面,电影终归是电影,现实中舞狮技艺并没有“速成”“捷径”一说,优秀选手的培养往往要花费数年之功,而随着本地青年涌向城市,南北舞狮传承也在不同程度上面临选才困难的问题。

好在,随着《雄狮少年》的热映,有了“国潮”“国漫”合力加持,“舞狮”已然大大提升了其在国人中的认知度,“病猫崛起”的日子,大概不会太远了。

【参考资料】

顾城:中国舞狮的社会特性和功能

王俊奇:中西方民俗体育文化

冯诗淇:浅析南狮运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变化——以舞剧《南狮梦》为例

刘肖、黄东教、唐明欢:文献视域下舞狮东盟传播及历史经验窥探

李冉冉、李蕾、左奎勇:浅析鼓乐与舞狮运动的融合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