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上海 | 金轩重获一星,替黄师傅高兴

星标这个公众号,据说食运会变好,还会瘦

新一年度的上海米其林发完了榜。金轩重回榜单,我开心死了!

金轩一直挺迷的。人均超过1000,没做过太多宣传,身边吃过的朋友也没几个,开了快十年,点评才 1000条出头;加上连拿了两年米其林,却在去年莫名其妙掉了一星……

于是乎,这家店在收藏夹里,一躺就是三年。

然后吃成了食堂,每个月都去报道。

年初头一次去,吃价格不菲的商务午餐,惊奇地发现座无虚席。此后每每去时,几乎都是full house,有星没星,对生意好像没啥影响。大几百人均的酒店中餐,能维持这样的人气,绝对不简单。

点心拼盘惊为天人,还有一道金丝麦片龙虾球,令人印象深刻:整只小青龙盖在麦片里,微微辣……额,这不是新加坡国菜麦片虾的龙虾版本嘛!

于是暗自揣度,大厨是不是下过南洋?果不其然,金轩主厨黄英杰任香港利苑行政主厨时,曾率众去坡国开疆辟土,顺带还娶了一位马来西亚太太回家。而麦片龙虾球,的确师出“麦片虾” -- 黄师傅在新加坡时,很喜欢的一道排挡菜。

紧随其后的一道澳洲和牛番茄炒饭,不免心生狐疑,我感觉这不是粤菜啊啊啊啊!!!菜单上的其他菜,什么紫姜蟹肉瑶柱蛋白炒饭、鸭肝片皮鸭……都不是常规制法,也非沪上常见的跟风港澳名店菜式。

感觉自己吃了一家“假”的粤菜馆。

后来才知道,这都是主厨黄英杰“有意为之”。

回到麦片虾,这道滋味浓郁、口感独特的菜品,黄师傅在欣赏之余,也看到了进步的空间:带壳的虾,既不方便也不文雅,何不将食材升级,看看有否突破?

让客人吃得舒心、并尽可能地破除一切限制,是黄师傅为厨最根本的信念。这个从小跟阿妈吃酒家饭长大、30 岁就做到利苑行政主厨,爱跟太太到处吃吃吃的香港主厨,长着一张让人猜不透年龄的脸,唇边总是挂着盈盈笑意,谈吐之间透着浓浓的江湖烟火气,却又不时抛出发人深省的洞见;

他说,比起死守底线做一间标标准准、不偏不倚的粤菜馆,自己更愿意用传统的方式去挑战不一样的食材,但一切破格想法的前提,都是扎实的功底。

“我就是不喜欢跟别人做一样的菜。反正我菜单里卖的东西,都是我喜欢吃的。”

黄师傅记忆里大排档的一份手切姜蓉,惊为天人的复刻,团队里有人建议,不如拿来拌蛏子。蛏子烫得恰到好处,拌上姜蓉与嫩芦笋,入口微凉,简单、美味,还放了一点点沙姜粉,夏末吃来,极清爽、开胃。

拿沙姜鸡的调料来制竹蛏,也真的是第一次见呢。

与酸姜松花蛋一道出品的位上菜。皮蛋不比港府,这道片皮鸭倒是吃出了人生新高度:金轩的烤鸭盛名在外,鸭有鸭味,皮脆肉香,搭一块甜美鸭肝,浇上酸甜酱汁,垫一块青瓜与面皮,好一道拆解版片皮鸭!!!

冷食制法,鸭肝更添丰腴口感,华丽肥美,却又食之不腻。我这种鹅肝鸭肝都吃不动的人,吃完都五体投地。

每次去吃饭,黄师傅总有些小惊喜。从仲夏时收尾的一碟广式凉粉,到秋老虎的香茅草爱玉冰,总叫人眼前一亮。前些日子,他很兴奋地告诉我,最近找到了一种澳洲的鲈鱼,皮特别厚,拿来做熏鱼,比原先用的鲳鱼出品更优秀。果然,肉头厚实,糖化后的鱼皮甚是香甜,上海人表示满意。

最近很迷这个鳕鱼煲。鳕鱼极嫩,调味也下饭;但最好吃的还是里面的花菇鸡腿菇各种菇呀!吸饱了鲜味,嫩滑多汁,口感绝佳。趁着夏末秋初,多吃点蘑菇才是正经事!

黄师傅在几年前的一则采访中,被问及自己最像哪样菜式。答:炒饭。

看似平凡,实则最有内涵。

仔姜蟹肉瑶柱蛋白炒饭,香米粒粒分明,弹口似若糯米;蟹肉鲜美,紫姜明亮,西芹芦笋香气交叠,飞鱼籽粒粒迸发……各样食材,完美融合,又得保全个性。

这道菜的灵感,是黄师傅和太太去日本旅游时得来的。

”寿司吃多了会腻嘛,所以你会吃那个子姜。我们做炒饭,确实是炒得很香,但多吃两口油腻感就出来了,我就想我们能不能做一个中式的'寿司饭',把子姜放进去炒,然后还有飞鱼籽,嘴巴里噗啦噗啦,很过瘾的。

但反过来说,有些人说它已经不是广东菜了。因为子姜不是一个传统的原材料,但是炒饭,你敢说它不是广东菜吗?不可能的呀。“

有传统无正宗,这句话送给黄师傅,很合适了。

每家茶餐厅都有的福建海皇炒饭,更坐实了黄师傅炒饭霸主的地位:厚薄适中的芡汁,把底下的炒饭盖得严严实实,乍看之下,好似一盘什锦咖喱饭 !

美观之余,更重要的是封存镬气。一勺挖下去,黄灿灿的炒饭,仍是粒粒分明的干爽松香,袅袅热气喷薄而出。海鲜汁中勾入鲍汁,更添旨味;浇头里的瑶柱、芥蓝、胡萝卜、香菇、鸡肉、烧鸭与虾,交织出复杂而鲜明的层次感。

两个人吃完一堆点心,依然毫无困难地揎掉了一整盘。这才没几天,回看照片,顿觉馋意汹涌……能吃到这样一盘饭,是真享受。

不过,我最欣赏的,还是这块叉烧。

“做这个之前,我几乎每次出去吃饭,都要点叉烧。吃到怕,吃到吐,但还是要吃,因为我要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如今主流的叉烧,多求弹牙,就要“用一些方法去发”。黄师傅坦言,很多人习惯了发过的叉烧,觉得叉烧就该 “像拖把一样可以拧的,很软很软。” 但这样的叉烧,只是吃调料,完全吃不到肉的香气。但追求肉味,很多时候又到了另一个极端,又干又柴,有如嚼蜡。

为了制出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叉烧,黄师傅找到了5J火腿小黑猪的梅头肉,天生柔嫩,鲜香十足,”能尝到猪肉的味道,有嚼劲、有纤维。”

黄师傅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保全它与生俱来的肉味与口感。不汆水,不腌过夜,缩短烤制时间,只求用越少的烹饪步骤,成全这头猪最好的味道。

脆脆的表皮,有迷人的糖化香气,入口却依然柔软多汁、肉味十足……这样才对得起,这猪在山里放养了两年、吃了那么多橡果才长得这么一身好肉不是吗?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至简。做菜这件事亦是如此,加法很容易,难的是减法,克制的调味、精简的步骤,才是至高境界。

最后,来复习一下金轩的点心出品:

小笼包,精致无出其右。作为一个上海人鼎泰丰铁粉,就是爱这薄如蝉翼、透而不破的皮,圆润丰满,还带着点韧劲,有配方也有手艺,一般人做不出来。据说有食客数过金轩小笼包上的褶子,28 道,上海再寻不到了。

更妙的是馅与汤汁。沉甸甸一大包,小心翼翼夹起,牙尖破一小口,泛着橘色蟹油光泽的汤汁,悉数吃进,是食小笼包的最高段位。金华火腿鸡汤底,拌入葱姜汁的猪肉蟹肉馅儿,却不是那种横冲直撞的鲜,有淡雅风骨,有精致底蕴。

一顶小笼包,方寸之间,可窥微妙平衡。

香菇莲藕酥,完美的起酥,暖烘烘的莲藕蓉,以香菇点睛,香而不腻。裹着竹笙的黑松露水晶饺,造型别致,内容更是丰富:澄皮、竹笙、杂菇、西葫芦丁与笋丁各司其职,口感立体,滋味华丽,真是一试难忘。

香港来的何师傅,入行 20 年,据说已经跟了主厨好一段时日,手里真的是有两把刷子的。

金轩有一点特别之处,是不跟风、拒绝死脑筋。譬如这个虾米葱花煎肠粉,顾名思义,肠粉伴着葱花虾米下锅煎至两面金黄,蘸特制酱油食之,兼有酥脆与软糯,米香、葱香与虾米的鲜咸,别有风味。

一问才知,主厨觉得厨房地方不够,不适宜现场制作肠粉(说的好像其他店都是现做的一样……),故而改制煎肠粉,得以两全。

后来又试过标配的虾饺,晶莹剔透,鲜美弹牙,澄皮与内馅都靠谱,光看这挺括的卖相就知道,是虾饺中上品。

▼▼▼

如果你跟黄师傅不熟,可能会觉得他是个怪人,尽唱些反调:

不喜欢跟别人做一样的菜,他觉得不够好吃的菜也不许厨房出;别的餐厅都在拼命出每一季的新菜,他却觉得找好的食材更重要;中厨讲究传承,他在厨房里推行换岗,让年轻人有机会在不同的岗位上去锻炼……

他说,不想闭着眼睛做以前做过的菜,不想原地踏步。

金轩的一本菜单,从头滚到尾,花不了几顿饭的功夫,但就是有那么几道勾魂的菜,“一阵不吃想得慌”,成为每个食客真真切切的想念。

因为认真的怪人,才最美呀。

图文:喜北

菜谱

“上 海 第 一” Risotto|米 其 林 厨 师 的 小 龙 虾 两 吃 | 续 命 冰 咖 啡 | 提 拉 米 苏 刨 冰 | 快 手 早 餐 奶 昔